御碑亭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
基础资料
  • 朝代:清朝
  • 简介

    基本介绍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自北京起驾,渡漳河,经安阳、淇县、辉县,从孟津渡黄河抵达洛阳,游香山寺、少林寺、登嵩山华盖峰之后又来到了开封。在开封停留期间,他来到禹王台,有感而发,写下了诗文,勒石流芳,早已成为开封的一景。

    御碑亭[开封乾隆御碑亭]

    御碑亭,亭中碑高1.85米、宽1.05米,御碑最上面刻有二龙戏珠,碑上刻着清乾隆皇帝南巡开封吹台时亲笔写的一首诗。原文是:“京国探遗迹,苔碑率隐埋。何期得古最,果足畅今来。胜日停銮跸,凌晨陟吹台。传踪思颉旷,作赋羡邹枚。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寻廊榄郊郭,俯极崔巍。杜子真豪矣,梁王安在哉?无须命长笛,为恐豫云开。”草书笔走龙蛇,气韵生动,一气呵成。

    乾隆御碑是御碑亭的灵魂所在,御碑亭也是因其得名的。当时乾隆年近四十,意气风发,举国上下国泰民安。初登禹王台看到禹王台的美丽景象和祖父康熙御书的“功存河洛”匾额,兴致勃发,禁不住吟五言律诗一首,以作留念。乾隆题写的诗句后由地方要员请工匠刻石立碑,以志纪念。现在这块石碑就屹立在禹王台后的御碑亭内。

    御碑亭[开封乾隆御碑亭]

    清代碑亭,正对着禹王庙的后门,在禹王庙的中轴线上,现在的碑亭是后来重新修建的。乾隆皇帝的碑文主要描述的是来到开封探访古迹,后来在清晨来到了古吹台的师旷演奏处阅兵,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故事,颇有感触。他写到了造字的仓颉、抚琴的师旷和作赋的邹枚,其中“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被广为流传,这句诗既是对禹王台美景的描绘,也是对当时开封菊花的赞美。[1]

    参考资料

    [1] 乾隆御碑亭 · 开封网[引用日期2015-08-08]

    首页
    地区
    #贵族
    最新入驻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翁建宇
    相关阅读
    灌河
    内容词条·6670人浏览
    东平广场
    内容词条·5159人浏览
    乐从医院
    内容词条·466人浏览
    摩尼殿
    内容词条·1845人浏览
    广州天河软件园
    内容词条·7160人浏览
    金星路
    内容词条·3046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