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版自2001年11月出版至今已超过十年,该书连续印刷了15次,累计销量近10万册,全国几十所重点高校将其作为教材使用,东南大学等著名高校还将其作为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书。2007年本书被遴选为江苏省精品教材。以无线传感网为特征的“智慧中国”概念的提出,使无线通信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相应地,微波与天线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如无线传感与射频识别、共面波导、低温陶瓷共烧(LTCC)器件等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微波网络参数的测量、室内电波传播等已经成为业界必备的知识点。因此本次修订在保持前两版特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现代电子技术对上述知识点的需求,更加注重体现工程应用,特别是反映近年来微波、天线方面的新趋势,为培养卓越的射频工程师奠定基础。[1]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微波技术与天线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及其典型的应用系统。在编写中尽量深入浅出,并结合当前技术热点,对诸如无线传感与射频识别、光纤技术、智能天线、LTCC等新技术进行了讨论。另外,本书较多地阐述了MATLAB在微波技术与天线中的应用。
全书共分为10章:均匀传输线理论、规则金属波导、微波集成传输线、微波网络基础、微波元器件、天线辐射与接收的基本理论、电波传播概论、线天线、面天线及微波应用系统。每章都附有习题。
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电子工程与通信工程技术人员或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参考书。[1]
绪论 1
第1章 均匀传输线理论 5
1.1 均匀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6
1.2 传输线阻抗与状态参量 10
1.3 无耗传输线的状态分析 13
1.4 传输线的传输功率、效率和损耗 19
1.5 阻抗匹配 21
1.6 史密斯圆图及其应用 27
1.7 同轴线及其特性阻抗 32
本章小结 34
习题 35
第2章 规则金属波导 38
2.1 导波原理 38
2.2 矩形波导 42
2.3 圆形波导 50
2.4 波导的激励与耦合 55
本章小结 57
习题 57
第3章 微波集成传输线 59
3.1 平面型传输线 59
3.2 介质波导 73
3.3 光纤 78
本章小结 83
习题 83
第4章 微波网络基础 84
4.1 等效传输线 84
4.2 单口网络 87
4.3 双端口网络的阻抗与转移矩阵 88
4.4 散射矩阵与传输矩阵 93
4.5 多端口网络的散射矩阵 97
4.6 网络参数的测量 99
本章小结 101
习题 101
第5章 微波元器件 103
5.1 连接匹配元件 103
5.2 功率分配与合成器件 111
5.3 微波谐振器件 121
5.4 微波铁氧体器件 126
5.5 低温共烧陶瓷(LTCC)器件 131
本章小结 131
习题 132
第6章 天线辐射与接收的基本理论 134
6.1 概论 134
6.2 基本振子的辐射 135
6.3 天线的电参数 138
6.4 接收天线理论 147
本章小结 150
习题 150[1]
第7章 电波传播概论 151
7.1 电波传播的基本概念 151
7.2 视距传播 154
7.3 天波传播 157
7.4 地面波传播 160
7.5 不均匀媒质的散射传播 161
7.6 室内电波传播 162
本章小结 163
习题 163
第8章 线天线 164
8.1 对称振子天线 164
8.2 阵列天线 170
8.3 直立振子天线与水平振子天线 180
8.4 引向天线与电视天线 188
8.5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 197
8.6 螺旋天线 199
8.7 行波天线 202
8.8 宽频带天线 204
8.9 缝隙天线 207
8.10 微带天线 209
8.11 智能天线 211
本章小结 214
习题 214
第9章 面天线 216
9.1 惠更斯元的辐射 216
9.2 平面口径的辐射 218
9.3 旋转抛物面天线 225
9.4 卡塞格伦天线 232
本章小结 234
习题 234
第10章 微波应用系统 236
10.1 雷达系统 236
10.2 微波通信系统 238
10.3 微波遥感系统 241
10.4 无线传感与射频识别系统 244
本章小结 247
习题 247
附录 248
附录一 标准矩形波导参数和型号对照 248
附录二 史密斯圆图 249
附录三 [S]参数的多点测量法 250
附录四 微波EDA电磁仿真软件简介 252
习题参考答案 255
参考文献 260[1]
[1]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版)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引用日期2016-04-27]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