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非遗馆

相城非遗展示交易馆是由苏州市相城区政府主办、相城区文体局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也是苏州市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集互动展示、产品交易、宣传教育、创新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基础资料
  • 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综合性博物馆
  • 地理位置: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万里路268号
  • 中文名:相城非遗馆
  • 占地面积:800平米
  • 建筑用途:展览馆
  • 主办方:苏州市相城区政府
  • 开馆时间:2014年5月18日
  • 简介

    非遗馆介绍

    引言

    相城非遗馆

    苏州是世界的水城,相城是苏州的水乡。

    相城,因伍子胥在阳澄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又“相其地,欲筑城于斯”而得名。相城,地灵水秀,人文荟萃。这里,不仅走出“兵圣”孙武,“商圣”范蠡,“明四家”沈周、文徵明,通俗文学之父冯梦龙,还锻烧出专供皇家建筑的御窑金砖,织造出紫禁城里的龙袍御衣……

    这是一片滋润工艺奇葩的沃土。这些土、木、草、线、铜……原来有如此妙用,大自然的灵性在民间艺术家的手里变得超乎想象的神奇,展现了一种古朴、雅致、纯正的美。

    我们把这些非遗项目展示出来,希望更多的人喜爱它们,让这些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相城的青山绿水之间,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相城非遗馆

    留住手艺,留住文明的记忆。

    简介

    非遗馆门前传承人合影

    相城非遗展示交易馆是由相城区文体局主办,元和文创园承办,苏州小草文化传播运营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为当前苏州市唯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集互动展示、产品交易、宣传教育、创新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相城区非遗馆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万里路268号(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由相城区主管,作为展示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基地。非遗馆结合吴地的文化底蕴与空间结构,采用实物、图片、视频及光电等手段,多方位展示非遗项目,通过传承、弘扬、培训、互动、展演等活动复兴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担负起传播与弘扬吴地文化的历史重任。

    相关报导

    相城非遗馆开馆

    相城自古以来多有能工巧匠,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易馆于(2014年5月18日)这个世界博物馆日正式开馆,200余件宝贝同时亮相。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参加了开馆仪式。

    国际博物馆日。苏州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易馆正式开馆,这里遍拾民间散落宝贝。作为苏州市第一座非遗馆,整座展馆由政府出资建造,受邀非遗传承人全部免费进驻。

    相城非遗馆,800平米的场馆,陈列了200余件展品,出自相城区20多位非遗传承人之手,涉及御窑金砖、缂丝织造、陆慕蟋蟀盆、草编等列入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14个项目,主要展示传统技艺和美术两个非遗类别作品。其中包括“相城十绝”的代表作。

    作为人类文化与历史的记忆库和物证保藏场所,博物馆收藏着历史,而面对的是今天和未来,因此,这是一个“鲜活的机构”。眼下,让藏品“活起来”是实现博物馆使命的必然选择。

    本城非遗馆也是一个非遗文化产品的交易中心。苏州相城区文体局局长沈炳泉接受采访时坦言,要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说到底,还是要将其落到实实在在的实物生产上,用这门好手艺,生产出叫好又叫座的产品。

    苏州相城曾被授予“中国民间工艺之乡”,该区共有36个项目纳入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御窑金砖制作技艺,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慕泥盆制作技艺和苏派砖雕列入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御窑金砖、元和缂丝、陆慕蟋蟀盆都获得过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1]

    相城“非遗”文章越写越鲜活

    展示+交易,“非遗馆”成互动平台

    “阳澄湖里浪推浪,小小网船郎河面上过……”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在优美的阳澄渔歌声中,相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易馆迎来开馆一周年,多位相城非遗传人在馆内现场展示非遗技艺,让观众零距离看到了非遗产品的“奥秘”。

    “很少有人知道,一个小小的蟋蟀盆竟也有100多道制作工序。”非遗传承人曹超现场展示蟋蟀盆制作技艺,在他的一双巧手和一些工具的配合下,不一会儿,用阳澄湖泥制成的泥胚,就变成了等待烧制的半成品,观众啧啧称奇。曹超告诉记者,他放在相城非遗馆的作品几乎销售一空。更重要的是,这里提供了一个与观众互动的平台,对非遗技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据了解,相城非遗馆是苏州市第一座非遗馆。开馆短短一年来,相城非遗馆共接待慕名而来的一万多名参观游客。除此之外,非遗馆还积极与各类社会团体、尤其是学校对接,合作举办了“非遗知识问答”、“我在相城看非遗”、“探秘相城非遗亲子游学之旅”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数据,目前相城区已由五批41个非遗项目、四批57名代表性传承人。现有世界级项目1个,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2个,市级项目12个;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10名。

    “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若藏在深闺人不知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相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易馆执行副馆长邓博仁介绍,去年5月18日相城非遗馆开馆后,受邀非遗传承人全部免费进驻,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相城非遗文化的影响,扩大相城非遗产品的销售市场。

    文化+科技,“非遗”文创产品花样多

    二位大师为台湾同胞定制非遗作品

    隔着好几米远,记者轻轻按下无线开关,音乐乍起、灯光闪烁,眼前一艘古色古香的仿真木船立刻光彩四现。原来,通过“现代化”改造,这艘船既可以通过蓝牙连接手机播放音乐,也能无线遥控灯光,还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充电。船体仅68厘米,但门、窗、橹等数百个零部件一样不缺,像真船一样可以开合;船头放着的一对“泥塑新人”,更是可以私人定制。

    这是相城非遗馆被列为“苏州市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后,首个成功交易的私人定制产品。今年1月,定制者台商徐明坤看到最终作品后赞不绝口,“可别小看这小小一艘船,融合了木船、面塑、核雕、江南水乡婚俗四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合”成为相城非遗文创产品的一大特色。一款“缂丝皮核双雕拎包”,集合了王建江的缂丝技艺、李荣宗的台湾皮雕技艺、王文良的核雕技艺。整件作品美轮美奂,缂丝织面、皮雕牡丹、核雕仕女的搭配,演绎出缂与雕的完美结合。一方“阳澄湖景砖雕茶台”,将砖雕技艺“玩”出新花样。因为由阳澄湖泥烧制的方砖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茶水一浸染,茶台就将显现出“水天一色”的美景,连上实木方桌,一套售价高达6.8万。

    “单纯靠手艺远远不够,这年头可不能闭门造车了,”江南水乡木船制作技艺传承人、“江南喜庆船”创作者之一徐海林坦言,“尽管水乡木船制作技艺被誉为相城十绝之一,但以前制作的木船文化性、观赏性强,实用性不足;而经过‘包装’的作品既不削弱原有的属性,又能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因此更受欢迎。”

    在相城区非遗保护发展规划中,也提出明确要求,“推进文化创意和生产研发,对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进行设计包装、艺术点缀,提高工艺品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价值”。这也逐渐成为相城区非遗传承人的共识。“传统的核雕作品中,几乎有一半以罗汉头为创作题材,这显然与女性拎包的气质不合,”非遗传承人、“缂丝皮核双雕拎包”创作者之一王文良透露,他花了整整一周时间设计图案,直到第七个作品——“古代仕女手持书卷”完成才让自己满意。

    探秘非遗游学相城

    非遗教学

    6月13日是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6月13日,由相城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相城非遗馆主办的“探秘非遗、游学相城”启程仪式在相城非遗馆举行,并正式开启首发站“游学渭塘”的旅程。当天,相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屈玲妮敲响“游子铃”,宣布本次游学活动正式启程。随后,60组家庭走进渭塘镇近距离地感受渭塘珍珠、铜器、剪纸、草编等各种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

    相城非遗在文博会冬展上出彩了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一届全国文博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结果揭晓,58项金奖名花有主。其中,相城区7位大师的10件作品参与评奖,将3金2银2铜收获囊中,让“苏作”大放光彩。

    据了解,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奖项“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由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共面向26个省市区参展单位推荐的581件作品参评。评委会由国家级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行业资深专家组成。

    本次相城区共组织相城非遗馆、太平文化站、巧生炉博物馆三个团队参展。展会期间,相城非遗馆利用宣传海报、视频、图文将相城区40多个非遗项目进行了集中展示,更是在现场安排技艺表演、活动抽奖等互动环节。

    相城非遗馆展区,展出了一批出自相城工艺大师之手的精品之作,其中,一件用橄榄核雕成的《千手观音》微雕吸引了众人目光。核雕大师施卫国在一个小小的橄榄核上面,雕刻了足足1180只手,手臂造型立体且层次分明。观音五官分明,神情庄严又略带笑意,肢体及手指线条优雅生动,作品充分表现出佛教中观世音的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理念及形象。同时,展出的巧生炉博物馆展区,百花奖评委们对作品予以高度评价。太平文化站展区展示了泥塑、蟋蟀盆、太平船模,传承人徐海林及陆招妹更是现场展示其传承技艺。[2]

    探索2.0版“非遗”保护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调研相城非遗馆

    近日,苏州市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易馆内,阳澄渔歌此起彼伏,一旁的缂丝、砖雕、面塑、核雕、剪纸等展台,多位非遗传人正现场展示,引来参观者啧啧称赞。开馆一年间,相城非遗馆已接待游客10000人次、社会团体58个,并将数件非遗定制产品远销至台湾、香港等地。

    如何才能让非遗既健康传承又适应市场需求,最终“走”入寻常百姓家?近日,记者踏上这片位于苏州北部的土地,探寻古老非遗的重生之路。

    政府搭平台,“老古董”重放异彩

    “御窑金砖、缂丝织造、蟋蟀盆制作、泥雕……在相城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41个纳入区级及以上非遗代表名录的项目,相城区还是‘中国民间文艺之乡’。”谈及非遗,苏州市相城区文体局局长沈炳泉如数家珍。

    坐拥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但后继乏人、生产材料匮乏、民间文化生存空间日益狭窄等都是不争的事实。“当下,很多人对非遗都不了解,还怎么谈继承和发扬?”

    “政府搭平台,给非遗创造更多露脸的机会,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了解非遗的价值所在”是相城区解决困境的思路。去年5月18日,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易馆正式开门迎客,荟萃了全区14个非遗项目,20多位传承人免费入驻。

    开馆周年纪念日,非遗传承人曹超在相城非遗馆内展示着蟋蟀盆制作技艺,展台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圈人。在他的一双巧手和一些工具的配合下,不一会儿,用阳澄湖泥制成的泥坯,就变成了等待烧制的半成品。对非遗馆的作用,曹超说:“我放在馆里的作品几乎销售光了,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参观非遗馆

    相城非遗馆执行副馆长邓博仁告诉记者,一年来,非遗馆组织参加了苏州创博会、深圳文博会等各类文化展会;和各类社会团体合作举办了“我在相城看非遗”“探秘相城非遗亲子游学之旅”等现场活动。这些,都提升了相城非遗文化的影响,扩大了相城非遗产品的销售市场。

    非遗馆的建设,只是相城区推动非遗发展的一个缩影。苏州市相城区区委书记曹后灵表示,在相城,政府不仅希望非遗让老百姓“叫好”,更要让非遗“叫座”。

    馆内展示

    御窑金砖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大方砖的雅称。苏州的砖瓦制造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宫中派出官员到苏州监制金砖。陆慕镇的黄泥适宜制坯成砖,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所以,永乐皇帝赐封陆慕砖窑为“御窑”。当年的御窑,如今在御窑村还保存两座。

    御窑烧制金砖自1413年始,至今已近600年。期间,金砖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北京故宫、天安门城楼铺设的就是御窑金砖。

    元和缂丝

    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

    缂丝( kesi ),又名“刻丝”、“尅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缂丝是苏州传统工艺一绝,发端于汉代,从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龙袍,缂丝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缂丝的制作技艺十分特殊,缂丝工艺与用途缂丝与宋锦一样属于织锦工艺品,它的强度要比任何刺绣强。它的成品没有底料和图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浑然天成。它织法独特,以生丝做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

    由于苏州人聪慧,心灵手巧,再加上吴门画派的影响,所以到明清时期,苏州缂丝达到辉煌时期,其间元和的缂丝工艺水平独步全国。而苏州缂丝又以元和街道西的张花村最为突出。张花村时称“缂丝村”,家家有织机,技艺代代相传,元和地区自宋代起至晚清,缂丝传人代代不断,名匠辈出。

    黄桥铜器

    铜器区域

    相城区黄桥街道华宇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仿古青铜器,约有上千种产品,如青铜铭牌、青铜人像、法器、大钟、云板、香炉、宝鼎等仿古青铜器。花纹清晰细腻,表面处理效果特别好,其中将近一半出口,尤其受到日本客商的青睐。他们还邀请厂长兼工艺师王正介去日本参观。华宇公司生产仿古青铜器已有25年的历史,至今已生产出24枚双音编钟、西周中期的大克鼎、商后期的四羊方尊、西周早期的伯方扁足鼎、世纪宝鼎等上千种。

    太平船模

    关于中国古船的资料特别少,他到处寻找资料,看实物。他去江阴看渡江第一船,去太湖看帆船,去绍兴看乌篷船。为了省钱,他连去沙家浜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为了制作郑和宝船,他专门到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浏河,硬是在实物前琢磨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从仿制农船、渔船、渡船到传统画舫,去嘉兴看红船,去太湖看帆船……徐海林的船模一艘比一艘精致。徐海林想尽一切办法收集古船资料,连小小的邮票也不放过,鉴真古船就是根据1980年发行的一张邮票制作而成的。对于好不容易搞到的《中国古船图谱》、《船史研究》等书籍,他更是爱不释手,有空就看、研究、画图样。平时除了帮别人做木工,其余的时间全花在做古船上。

    苏派砖雕

    砖雕区域

    苏派砖雕是南方地区砖雕艺术典型代表之一,明代较典型、朴素,清朝特别是康乾以后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精细典雅的装饰风格,被誉为“南方之秀”。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砖雕门楼字碑大都是名人题字,精美的书法和典雅的砖雕往往相得益彰,使苏州砖雕更添了几分浓厚书卷气。苏州曾经拥有二百余明清时代的砖雕门楼,可惜大部分都被历史的风雨湮灭。随着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对古老艺术的回归,门楼砖雕重又为人们所钟爱,许多现代建筑和居民宅第也喜欢饰以门楼嵌以砖雕。

    陆慕泥盆

    相城非遗馆

    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明宣宗朱瞻基喜爱都蟋蟀,下诏给苏州知府进贡,于是苏州刮起了捉蟋蟀风,蟋蟀盆自然不可或缺了。蟋蟀盆分南北派,北方以天津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赵子玉。南方以苏州陆墓的为最。老苏州都知道,“楞伽蟋蟀陆墓盆”,至今,明宣德年以来的陆墓各式蟋蟀盆在故宫博物馆内还能看到。

    明清家具

    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的区分主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形式和水平。一般以清代乾隆为界。明代和盛清以前大致皆可纳入为明式。清式则指乾隆以后直到清末民初。明式与清式相比,水平更高。明式家具之造型完美、格调典雅、装饰得体、工艺技术精良,是历史上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明式家具继承了宋元的优秀成果。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空前繁荣,市民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家具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清初国家尚未大定,无暇顾及艺术,经济也有待恢复。到了康熙时期,军事上、政治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百业待兴,焦点已转移到经济的发展。随着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文化方面明显出现了满汉合流的趋势,家具艺术也才能够在明代已取得的高度成就上继续发展。清初家具带有浓厚的明式家具特点,仍具有很高的水平和美学价值,精品众多。乾隆时,家具得到了上层的推动而加速发展,一方面根据统治阶层的趣味而创新,同时渗入了西方的某些因素,大大丰富了中国家具史的内容。现代北京宫殿和皇家园林中还保存不少这时期的作品,可谓佳作纷呈,目不暇接。

    相城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苏州泥塑

    苏州泥塑工艺,有捏像(又称“捏相”、“塑真”)、耍货两朴,以前都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所以又称“虎丘泥人”。虎丘泥人的创始年代,文献未见确切记载。清顾禄《桐桥依棹录》:捏像“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今虎丘习比艺者不止一家,而山门内项春江称能手。”又说:苏州泥人“其法始于宋代袁遇昌,专作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以十六出为一堂,高只三、五寸,彩画鲜艳,……他如泥神、泥佛、泥鬼、泥花、泥树、泥果、泥禽、泥兽、泥虫、泥鳞、泥介、皮老虎、堆罗汉、……等”。《吴县志》:“宋时有袁遇昌,吴之木渎人,以捏婴孩,名扬四方。”清代光绪年间,苏州泥塑逐渐衰落。现在积极培养,计划恢复苏州泥塑。苏州泥塑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以前都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所以又称“虎丘泥人”。虎丘泥人的创始年代,文献未见确切记载。

    苏工核雕

    一种果核上的雕刻艺术,其体量大不盈寸,其空间指掌之间,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雕虫小技”,然而,正是因为“小”而艺冠众工。在果核上施刀,如同在独木桥上走马,刀锋游走恰似四蹄腾飞,靠的全是运刀走刃的技艺和扬鞭策马的果敢。果核上雕刻的人物山水草木亭桥,其五官神态、屋宇梁架、山川物态、四时景色,样样都是寻常之物的浓缩。核雕塑形,最难表现的莫过于最熟悉的寻常之物,所谓“鬼神易好,犬马难成”。核雕虽小,却能容大千世界于方寸之间,难怪四百多年前的李日华(约1565-1635年)初次见到这种核雕“小技”时激动不已:“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无不明了者。”(《六研斋笔记》)二十多年后的魏学洢(约1566-1625年),当他见到王叔远的核雕时,同样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们所熟悉的《核舟记》。因为文人的记载,我们今天有幸读到了四百多年前的这段核雕历史,而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却永远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尘封的历史我们难以臆测,有文字记载的核雕故实都与苏州相关,孕育了明式家具和其他众多工艺美术形式的苏州,同样也滋养了核雕艺术。

    金银丝镶嵌

    金银丝嵌这种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是在铜器上嵌银丝,叫做“错金错银”。到了明末,工艺师们开始在硬木上制作,但一直以来都只是其它工艺的陪衬,比方说在檀香扇、乐器上镶嵌金银丝。银丝嵌是将银丝压扁,再用锤子将其敲打嵌入在硬木上刻好的线条中,然后用砂纸打磨光滑,最后上漆。要确保嵌入后严丝合缝,因此银丝必须极细。

    馆址导航

    行车路线:苏州相城大道与齐门北大街交汇处{沿苏州市相城大道向北直行,过太阳路路口300米后,左转前行250米}

    乘车路线:

    地铁: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

    公交:乘坐83路;84路;712路;811路至相城大道和太阳路交界处大湾桥站台下即可看到路标提示牌

    参考资料

    [1] 苏州首座非遗馆开馆 让藏品“活起来” · 中新网[引用日期2014-12-03]

    [2] 相城非遗在文博会冬展上出彩了 · 新浪苏州[引用日期2015-12-27]

    首页
    地区
    #贵族
    最新入驻
    金田明夫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相关阅读
    大浮桥
    内容词条·6341人浏览
    韶山路
    内容词条·199人浏览
    苏州汽车西站
    内容词条·6344人浏览
    苏州婚纱城
    内容词条·1034人浏览
    苏州南门汽车客运站
    内容词条·6443人浏览
    浏阳大道
    内容词条·7139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