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血泪史

《劳工血泪史》是2005年8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由律师朱妙春主编。讲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令世人发指的日军暴行史。[1]
基础资料
  • 中文名:劳工血泪史
  • 作者:朱妙春
  • 定价:24.00 元
  • 字数:230000
  • 简介

    内容提要

    《劳工血泪史》由著名律师朱妙春主编,为了采集证据,有利对日索赔,并将这段珍贵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他邀请华东政法学院的二十多位学生对中国劳工幸存者进行了采访和取证,并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汇集成书。该书分劳工纪实和相关文章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劳工幸存者的口述实录,记载了他们被强掳至日本后遭受的非人虐待,斑斑血泪史读来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第二部分则是受托为劳工办理对日索赔事务的天宏律师事务所对日索赔工作的经过以及对索赔的法律探讨。

    编辑推荐

    这是一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这是一段令世人发指的日军暴行史,对于历史,遗忘就意味着背叛!这本书,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把六十年前的这段沉甸甸的历史最大限度地重现在世人面前,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给读者以文学上的享受,而在于用史实来震撼读者的心灵。书中融入老一代劳工不堪回首当年、新一代作者笔底波澜义愤,这不是一般意义的书、一读即可抛却的书;她无比沉重、震撼读者心灵、必将深深铭印在中日两国民间尤其后世后代心坎上。

    作者简介

    朱妙春,男,1945年11月生,上海市人。上海市天宏律师事务所主任。1985年起从事律师工作,1996年入选《中华名律师辞典》。现为中国专利代理人、中国版权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和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会员。擅长知识产权诉讼,曾代理过“鲁迅稿酬案”、“《围城—汇校本》案”、“矿泉水及加工装置”等专利纠纷案;“美国摩托罗拉公司‘M’商标纠纷”、“吴良材眼镜店字号、商标纠纷”、“永和豆浆大王注册商标纠纷”等商标案件;“美国通用公司搅拌机商业秘密”、“汇丽地板商誉诋毁不正当竞争纠纷”、“瑞典伊萨伯格瑞特公司反不正当竞争纠纷”、“‘东方网’域名、网页纠纷”等不正当竞争案件。同时还办理了“鲁迅肖像权、姓名权纠纷”、“中国慰安妇、二战劳工对日索赔”案,及“郑州李奎生律师冤案”等重大民事和刑事案件。此外,还发表过《从鲁迅稿酬案看版权法律问题》、《对专利权的立体保护》、《反不正当竞争诉讼中若干问题及对策》、《知名人物的商品化权及其法律保护》等文章逾15万字,并出版了中国名律师丛书《版权诉讼案代理纪实》、《反不正当竞争案代理纪实》、《商标、专利案诉讼代理纪实》、《著名疑难案诉讼代理纪实》、《商业秘密纠纷案代理纪实》五本个人专著。现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室特邀研究员。2002年8月当选为张江高科技园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近年来,经常在京沪两地的学术机构和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许峰,上海市天宏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学硕士,上海市知识产权研究会会员,著有《对日民间索偿的法律与实务》(参著),在《法学杂志》、《当代国际法论丛》、《上海律师》等刊物中发表论文近十篇。

    目录

    序

    背景

    第一部分 劳工纪实

    中国劳工:血泪铸造历史

    归去来兮

    赴日一年为劳工,风雨人生四十载

    不让历史逝去

    18岁,我就到了日本

    154号×2年

    从死神手中逃出的人

    断指之恨 血债难忘

    鬼口脱险

    梦魇

    那段触目惊心的劳役之旅

    痛苦不能忘却

    为了“忘却”的记忆

    一位老人的回忆

    “我是不幸的,我是幸运的”

    我要活下去

    无法忘记的伤痛

    五十年后的痛诉

    寻找上海劳工

    一副残躯的背后

    一个中国劳工的苦难经历

    正义的呐喊

    终身难忘惨痛史

    上海:都市营造的淡漠回忆

    回忆

    血泪铸成的历史

    血的历史

    第二部分 相关文章

    为了忘记的记忆——劳工诉讼代理纪实

    中国民间受害者对日索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战后日本国对被占国的赔偿及相关法律问题评述

    56位二战劳工呼吁在国内审判“对日索赔”,难!

    后记

    书摘

    书摘

    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如今正安度晚年,各自守着老伴,陪着儿孙,享受

    着天伦之乐,往事对他们来说早已是过眼烟云,唯有少年时那段惨痛的经历

    仍时时揪着他们的心。从1943年5月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

    降的日日夜夜,仿佛一根针深深刺痛着他们的心。每当回想起当年的遭遇,

    老人悲愤异常,悲的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打;愤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惨无

    人道。

    抗战时期,韩银根的祖母在上海老西门朱家桥附近开设了一家粥摊,16

    岁的韩银根已是奶奶的好帮手,在摊上包粽子。其时,为了生活,18岁的丁

    小毛也来到这家粥摊成了一名伙计,帮忙烧粥。由于年龄相仿,韩银根与丁

    小毛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亲如兄弟,形影不离。可是仅靠着在粥摊上挣的

    那点钱,只能填填肚子,几乎没什么剩余。他们也曾试着找份好一点的工作

    ,可谈何容易。

    一天,丁小毛在街上看到有一则招工广告说到台湾工作,包吃包住,还

    有400一600元一天的工钱。条件看上去很丰厚,这可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于

    是年轻人心动了。回到粥摊,丁小毛便与韩银根讲起招工的事,并与粥摊上

    另一伙计王小明(音同)商量着三人一同去台湾做工。韩银根考虑三人都走了

    奶奶无帮手,便只答应陪小毛和小明前去报名。于是,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

    子便满怀憧憬地一路小跑来到泥城桥(现中百一店旁)一茶馆楼上。只见茶楼

    正上方“招工去台湾”几个大字特别醒目,三人便上前询问详情。

    招工的都是些上海人,登记了姓名、年龄之后,便让他们去茶楼后一大

    仓库领衣服,看到银根要走,就对他说:“依的好朋友要出远门了,侬就送

    他们到仓库去吧。”韩银根不知是计,依言和他们一起进了仓厍。

    还未进仓库,三人便被几双有力的大手不容分说地推了进去,并被告知

    在里面等其他的人。韩银根辩解:“我不是来招工的,而是陪朋友一块儿来

    的。”看守便恶狠狠地吼道:“少哕嗦,进来了就别想再出去,不然打断你

    的腿。”三人被吓得只好乖乖地畏缩在仓库的角落里,大气都不敢出。那时

    候仓库里已有好多人,可是又有哪个知道此行的目的地并非台湾而是日本,

    又哪里想到等待着他们的是一段奴隶般的生活,还一心想着到台湾多赚点钱

    再回来维持家计。他们从此有两年多时间失去了与亲人的联系,断绝了与外

    界的接触。

    在仓库,他们每天只吃两顿,早一顿、晚一顿。吃

    ……

    参考资料

    [1] 朱妙春 . 《劳工血泪史》 : 上海三联书店 ,2005-8

    首页
    文化
    #贵族
    最新入驻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翁建宇
    相关阅读
    雍正皇帝御批真迹
    内容词条·2509人浏览
    雍正皇帝肖像画
    内容词条·5441人浏览
    红楼血泪史
    内容词条·1061人浏览
    中国功夫艺术
    内容词条·249人浏览
    雍正皇帝:雕弓天狼
    内容词条·4568人浏览
    诗经诠释
    内容词条·5571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