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干这个,我父亲也做这个,我是接我父亲的班,算是子承父业。八宝山殡仪馆的遗体整容室。这里便是刘瑞安工作的地方。从早上5点多到近9点,刘瑞安和同事已经为多名逝者进行了整容修饰。
整容师的工作,是为逝者进行面部修饰、化妆,一些高坠、车祸等逝者,还需要进行适度的修复。 9点以后,整容室已少有逝者及家属,刘瑞安在整容室旁的休息室小憩。
作为民政部授予的遗体整容技能大师,刘瑞安所在的八宝山殡仪馆遗体整容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这也是全国第一个遗体整容工作室。
在民政部网站的科技技能人才一栏中,一篇文章这样介绍刘瑞安:他被盛誉为“中华殡仪整容第一人”,经他付出巨大心血形成的46项遗体整容技术中,有17项收入国家职业标准。
刘瑞安一家三代人都从事殡葬行业,“我爷爷干这个,我父亲也做这个,我是接我父亲的班,算是子承父业。”刘瑞安说,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对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害怕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血统的关系。”
聊起殡葬行业,刘瑞安直感叹这个行业变化太大。
“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不叫整容,也没有整容这个说法。”刘瑞安说,那时殡仪馆还是几间平房,逝者来了,比如车祸的逝者,顶多就是把血擦干净了,稍微整理一下就完了。
那会儿,刘瑞安除了帮逝者整理遗容,还经常跟着殡仪车去接逝者。
1986年,民政部在上海举办全国殡葬行业防腐整容培训班,刘瑞安作为八宝山殡仪馆的代表前往参加,顿时大开眼界。
全国各地殡葬行业的精英们在上海呆了3个多月,一起学习遗体防腐、解剖、整容等技术,共同学习的同时互相切磋。
这趟学习,让刘瑞安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从上海回来以后,刘瑞安就自个儿琢磨开了。
殡仪馆当时的条件有限,要设备没设备,要资金没资金。刘瑞安决定自己创造条件。
给死者做防腐,在注射药物时需要有压力泵。“当时没有泵啊,我就想了个辙,找来一个桶,把药物装在桶里,房顶上再挂根铁丝,把桶挂起来,靠药物的自身重量,跟输液似的把药物输到逝者身体内。”
如果用压力泵,用多大药量、多大力量都可以控制,一个小时就能完成药物注射,用桶输液,至少要三四个小时。
给因车祸等毁容的逝者修饰遗容时,刘瑞安也会琢磨缝针的技巧,怎么能让逝者外部一点都看不出来缝针印,怎么能让逝者的面容最大可能地恢复到生前的样子。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刘瑞安愣是琢磨出了一点门道,成为殡仪馆里整容行业的技术佼佼者[1]。
为了让逝者能够栩栩如生,刘瑞安还曾去工艺美院进修过雕塑课。他被同行称道的另一个技能是,对于逝者身份拿捏得到位。
“你必须得知道逝者生前是干什么的,是干部、知识分子、教师、军人还是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刘瑞安说,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才能知道怎么样去更好地修饰他,让他看起来更自然。
上世纪90年代,刘瑞安有幸被选中为一位逝世的中央领导人负责整容,因将其面貌恢复得栩栩如生,刘瑞安得到多方认可,整容技术精湛的名头,就是从那时传开来的。自那之后,找他的人越来越多。这之中有太多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刘瑞安并不刻意去记。
初入这一行,他是无知无畏的20岁青年;35年后,他是民政部授予的遗体整容技能大师,曾为多位逝世的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整过容。他修饰了无数逝者的容颜,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
55岁的刘瑞安被盛誉为“中华殡仪整容第一人”,他见过太多死亡,太多离别,也见证了中国殡葬业的巨变[1]。
[1] 走近“中华殡仪整容第一人”:曾为中央领导人整容 ·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5-04-06]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