缇·奥布莱特

缇·奥布莱特1985年出生在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内战爆发后,她随家人辗转搬到塞浦路斯和埃及的开罗,1997年移民美国。
基础资料
  • 出生日期:1985年
  • 出生地:贝尔格莱德
  • 主要成就:橘子奖
  • 简介

    正文

    缇·奥布莱特1985年出生在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内战爆发后,她随家人辗转搬到塞浦路斯和埃及的开罗,1997年,十二岁的她随母亲移民美国。奥布莱特中学时跳了两级,十六岁就高中毕业,被誉为天才少女。从南加州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康奈尔大学的创意写作班,2009年获艺术硕士学位(MFA)。《虎妻》是她的首部小说,在因战火而四分五裂的巴尔干半岛,神秘外出、途中病发去世的外祖父、一个永远不会死的男人、一头在轰炸中逃出动物园误闯偏远村庄的老虎,女主人公娜塔利娅(Natalia)一边追寻外祖父的死亡之谜,一边回忆自己过往与外祖父相处的点滴以及外祖父童年一段不凡的经历。

    多条故事线索的交织、叙述视角的转换、以及神话与写实的结合,无不显示出《虎妻》的庞大格局和宏伟气势。但遗憾的是,虽然奥布莱特有着非常扎实的描写功力,虽然她的才华得到多位前辈作家的赞誉,虽然《虎妻》里不时闪现精彩的片段或情节,但在建构一部如此磅礴的传奇长篇时,年轻的奥布莱特仍缺乏控制力,就像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说的,“小说是一个大口袋,里面可以放钉子、芦笋及其他一切。它可以容纳任何东西,只要你找到某种方式把它们架构起来。”《虎妻》虽然有了“钉子、芦笋”等丰富奇特、引人入胜的内容,但作者没有找到真正把它们组合起来的方式,各条线索间的联系薄弱生硬,像一盘杂烩,缺乏内在更绵密精巧的凝聚力。

    “橘子奖在挑选一流作品方面的水准摇摆不定”

    对于缇·奥布莱特的《虎妻》获得橘子奖,在众多兴奋的惊呼与赞美声中,也有冷静的书评人指出,综合历年的获奖作品来看,橘子奖在挑选一流作品方面的水准摇摆不定。

    诚然,作为英国三大重要文学奖之一的橘子奖(其余两个是布克奖与科斯塔图书奖),我们期待读到像玛丽莲·罗宾森的《家》、扎迪·史密斯的《论美》这样更具说服力的获奖作品,但另一方面,文学作品虽有优劣之分,却不像百米赛跑有0.1秒的胜败之别。因此,文学奖的意义决不是也不可能是充当文学的裁判。如创立于1996年的橘子奖,其初衷是针对1991年布克奖短名单里清一色男作家的一个反击,旨在为时常被重大文学奖所忽略的女性作家争取更多关注。在欧美文坛,很多新兴的文学奖都有类似的初衷,借助奖项效应,使遭受冷遇、被市场边缘化的文学类别或作品走入主流大众的视线,如为鼓励短篇创作而设立的故事奖(The Story Prize),由Amazon赞助的推动非英语文学译介的最佳翻译图书奖。

    鉴于文学奖的宣传效应大于评奖本身,欧美各大主要文学奖从入选作品起便开始吸引媒体的注意,从包含几十本候选作品的长名单到若干进入最后决选的短名单,而在短名单出炉与最后获奖结果揭晓之间的那段空隙,以近年来英语出版界声势逐渐盖过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布克奖为例,英国《卫报》的书评版不仅逐一介绍评论短名单里的每部作品,采访入围作家,刊登长篇访谈,而且在评奖前组织各类读者投票。虽然最终决定获奖作品的是专门的评审委员会,但在媒体的呼应配合下,整个评奖过程可谓好不热闹,无形中刺激了读者对入围作品的兴趣,带动了图书销量。对关心图书的人而言,在没有统一标准的创作世界里,透过文学奖存在局限或偏差的棱镜,与其盯着光环下的一枝独秀,不如放眼光环内外的如林佳作,这样也许更契合文学奖本身的宗旨。

    首页
    人物
    #贵族
    最新入驻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翁建宇
    相关阅读
    潘基础
    内容词条·6708人浏览
    qq飞车A车雷诺
    内容词条·1843人浏览
    幽芒
    内容词条·3195人浏览
    耀世
    内容词条·5741人浏览
    郑烘
    内容词条·1809人浏览
    金牛星龙
    内容词条·5388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