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1931年4月15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Runmar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1949年,与诗人谢尔·埃斯普马克在学生杂志《当月桂树生长之时》上发表第一首诗;中学毕业后,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院(现为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文学史、宗教和心理学史。
195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尽管他当时还是一位在校大学生,但这本诗集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斯特称之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 。
1956年他毕业。此后四年中他留校研究。此后他转到一个青少年拘留所做心理学家。
1958年,与莫妮卡结婚;同年,发表《路上的秘密》。20世纪60年代,他的诗歌国际声誉不断提高。
1962年,发表诗集《半完成的天空》。1965—1990年,在一所劳动力市场研究所担任心理学咨询师。
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1]
1965年他与夫人和孩子一起搬到斯德哥尔摩以西40千米处的小城韦斯特罗斯,他至今住在那里。他在那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以至于1997年当地政府建立了一个以他命名的特兰斯特罗默文学奖。
1970年,发表诗集《看见黑暗》。
1978年,发表诗集《真实障碍》。
1980年特兰斯特罗默退休,此前他在瑞典国家劳工部做工作心理学家。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生涯开始于中学时期,当时他就读于斯特哥尔摩的一所拉丁文学校。[1]
特兰斯特罗默与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是好友,两人互相翻译对方的作品,并将对方的作品收录到自己的书里。
1981年,获德国诗歌奖。
1983年,发表诗集《野蛮的广场》。
1989年,发表诗集《为死者和生者》。
1990年特兰斯特罗默患脑溢血使他的语言功能受到阻碍,但此后他又恢复过来了。
2000年,搬至斯德哥尔摩,期间坚持诗歌创作。
2001年,发表诗集《监狱》、诗集《巨大的谜语》、书信集《书信1964—1990》。
2002年,出席北大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发布研讨会上。[1]
2007年,获加拿大终身成就奖。
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诺贝尔文学奖官方认为他的诗作“通过其凝练、透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 。[1]
2015年3月26日,因中风在医院去世,享年83岁。[1]
作品名称 | 出版时间 | 作品原名 | 作品体裁 |
《17首诗》 | 1954 | 17 dikter | 诗集 |
《路上的秘密》 | 1958 | Hemligheter på vägen | |
《半完成的天空》 | 1962 | Den halvfärdiga himlen | |
《看见黑暗》 | 1970 | Twenty Poems | |
《真实障碍》 | 1978 |
展开表格
诗词风格
特兰斯特勒默被誉为:“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诗人。”那是因为:“诗人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人,通过个人文学与哲学的推动力及社会体验,熔铸成一个个独立的整体——诗歌。”
欧洲诗歌质量超过美国时,在列举了波兰米沃什(Milose)、苏联布罗茨基(Brodsky)、爱尔兰希尼(Heaney)、意大利蒙塔莱(Montale)后,认为特兰斯特勒默是最杰出的一个。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的诗非常紧密,他使用很少的字来表达非常强烈的感情。他使用许多联想的手段。由于他用词非常少,他在5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日本俳句的要求。在这里词不是诗的组成部分,而是音节。在结构上特兰斯特罗默从一开始就使用大胆的比喻,自由的节奏和古诗的结构。他的用语比较温和,不强硬,他的风格简单,但节奏性非常强,通过令人意外的诗句和联想来吸引人。
在内容上特兰斯特罗默很少描写自然景象或抽象的哲学思考,他一般描写对日常生活的反想。在这里他既不描写对媒介报道的世界大事,也不描写内心的冲突,他集中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瞬间。德国电台评论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
主旨思想
自然观念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用平凡的意象展示神秘性与生命力,描绘了一幅至幻至美的宇宙世界图景。他诗中的世界图景有印记着北欧奇异怪美的自然图景,也有工业文明入侵之下的工业图景,还有在现代主义社会浪潮下的展现出来的社会图景。在对每一个图景的描绘中,都体现着诗人面对现代社会做出的深刻思考与抵抗救赎。藉由诗歌,诗人试图做一个祛魅社会的“返魅者”。
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中,自然始终存在于生活中,它如其他任何有形的无形的存在物同在,与人、与工业物、与日常思维、与人们存在的世界一起存在着,与相互包容于其中的一切呼应着,诗中的自然既非被人以“造物者”的眼光凝视的自然,也非与人的在世性相对立,脱离于人的社会历史处境而存在着的自然。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在现代主义的社会语境中,工具理性的蛮横在空间上促逼着自然,但牺牲技术来保全自然亦是毫无可行性,在能够做出的行为上,顶多去平衡技术与自然的关系,而不可能做到一个消除一个的程度。相比之下,在思想态度上能够做出的改变似乎更为重要。重新拾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包容自然于人们的存在之中,擦亮自然的神秘光芒,这便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自然自在地存活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事物同在,哪怕是工业的产物,而在平等的视角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呼应,共同组成生活的巨大神秘,而这里的神秘并非非理性层面的不可解,也非人的主体性不能触及的禁区,更多的是内含着的丰盈的生命力与可能性,是一种宇宙意识。诗人用诗的语言将自然的广袤神秘,寂静涌动展现出来,自然隐秘而强有力的生命力,不断地给予人们感官的刷新,给予人们灵魂神性的启示,借助于审美与诗性的微光但不脱离现实的存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通达了自然与灵魂的道路,弥合了万物之间的缝隙。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在共同的历史语境下,出于对现实的关怀,用诗歌来呼唤神性的回归,重现自然的生命力。相对比之下,他的诗的自然图景,除了应和着时代的回音,在机械论主导的自然观里重新思考着自然的存在,在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重启自然生命力的开关,擦亮万物神性的光芒,在北欧极致莽荒的环境中,诗人更加能够感知自然隐秘的语言,谦卑的主体面对浩渺的大宇宙,感受到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神秘口信,天地神人统一交合的协奏,以此惊颤的体验,诗人唤醒人们麻木的感知,抵抗对自然机械僵化的认识。
关注生存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拒绝政治立场,但他的诗中不乏对于现实的关怀,诗人的一切现实关照都立足于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关怀。诗人本着更加深刻的态度去思索现实政治如何入诗的问题,去避免简单绝对化地介入政治,让诗歌遭受政治语言的侵蚀。他不希望与意识形态沾边,诗人以禁欲清冷的态度屏蔽外界的声音,依然坚持着自己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以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思考着现实,关注着这个世界。透过对现实的思考,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后期的诗歌作品折射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状态的悲悯关怀。置身于现代主义的浪潮之下,他的诗歌中毫无疑问地反映了现代工业社会人的生存的荒诞麻木,极权政治的控制与消费主义至上的观念对人精神的腐蚀,他用奇谲独特隐晦的意象诗意地捕捉各种生活样态,温和克制却一腔愤懑地揭露社会对人的束缚,满怀悲悯地诉说着人虚妄孤独的生活状态,从另一个角度窥探现实,拨开大众喧哗的迷雾,让人们得以窥视事物的本真面目。诗人最终的落脚点始终是对世界的思考与人的生存的关怀。人从来都不是独立于外物而存在的人,不仅面对着自然、社会、他人还有自我。而诗人对世界与人的以及相互关系的思考也与存在主义对人在世存在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契合着。
展示神秘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是对人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样态的诗意捕捉与形塑,在诗人的牵引下,诗歌呈现给人们一幅源初存在的神秘境域,在那里能够感受到本真的存在,同时也能从庸常的生活中获诺贝尔文学奖挣脱出来,打开触摸神秘的感官。他的诗中深层潜藏着哲学的、伦理的、历史的等各种人文关怀,就像具有诗意美感的一把钥匙。借此,诗人向人们敞开了一个在现实社会之外的更加富有神性的世界,在这个诸神隐退的社会中重新呼唤神性的回归。诗人对世界总体、死亡、景物肖像、心理、梦、行为、旅行、难苦、禅、自身存在、社会等的描述,往往伴随深沉的个见和思考,显示了诗人的关注和切入角度。他从日常生活出发,思考这个高度物质化的技术时代,人类的灵魂何处安放,诗人始终以一颗悲悯之心,为人们找寻着一条精神的出口,力图提供给人们一次诗性的拯救。诗性的拯救在诗人的诗歌中,来自于诗人对于神秘的揭示,对神性复归的呼唤。在技术时代,神圣已经被消解,不复存在,诗人却用诗歌向我们传达着一个神秘世界的口信,他为人们构筑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诗人如同一个宁静的记录者,斜举着闪烁的汽灯漫游在宇宙黑暗的大厅中,平静的端详、冥想。一直看到遥远的海浪移动的无边门槛,看到“读着微型信笺”的苍蝇,看到地下“未出生的森林已静等了千年”。
时间 | 荣誉 | 结果 |
2011 | 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2] |
2007 | 加拿大终身成就奖 | |
1992 | 德国诗歌奖 | |
1991 | 瑞典学院北欧奖 | |
1990 | 美国国际文学奖 |
展开表格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从文学史的观点上来看他与保尔·瓦莱里的“纯诗”相近。他 有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但超出了纯粹的完美主义,而是“心理地、逻辑地自问”。他的诗无法归入一个流派。托马斯·特兰斯特罗姆,这是个用心去体味生活,用心去创作的瑞典诗人,他一生只写了163首诗,但是每首诗都像北欧的天空那样纯净。他的内心如此宁静,但是又如敏锐的鹰隼,一语中的地挖掘出人生宇宙间的宁静与骚动,举重若轻,简洁明朗。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诗评》杂志,已将特朗斯特罗姆和切·米沃什、布罗茨基、希尼并列,称之为“最杰出的欧洲诗人”,[1]特朗斯特罗姆甚至被排在第一位——布罗茨基坦承自己偷过他的意象,他是诗人们的诗人。[1]
美国诗人罗伯特·布莱曾将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比喻为“有如一个火车站,千里迢迢,南来北往的火车都在同一建筑物里做短暂停留,也许有一列火车的底架上仍然沾有俄国的残雪,另一辆上地中海的鲜花正在车厢里怒放,还有一辆车的顶棚上布满了鲁尔的煤灰”。[1]
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通过其凝炼、通透的意象,为我们带出了通往现实的崭新路径”。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他所写的是关于重大问题。他的作品探讨死亡,探讨历史、回忆还有自然。”[1]
瑞典外交部在推特上发表悼词称:“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诗歌永远不会消逝。”[1]
[1] 诺奖诗歌巨匠特朗斯特罗姆去世:喧嚣时代的隐居炼金术士 ·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3-28]
[2]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诗选 · 光明日报[引用日期2013-02-09]
[3] 巨大的谜 (豆瓣)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2-02-28]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共108个词条2.3w阅读
苏利·普吕多姆
作家,代表作《破裂的花瓶》
特奥多尔·蒙森
原德意志帝国国会议员
比昂斯滕·比昂松
比昂斯滕·比昂松(Bjoumlrnst jerne Martinus Bjornson,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查看更多
201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共10个词条518阅读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秘鲁/西班牙现代著名作家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瑞典诗人、心理学家
莫言
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